竹子高雅的品節為歷代文人高士所敬頌,北宋蘇軾《於潛僧綠筠軒》詩中有云: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醫?!币徽Z道盡對竹子的酷愛之情??磥?,有翠竹搖曳、有美食甘味、有士人集聚的地方是人們向往已久的所在。
人生的機緣有妙不可言之處。初夏的周末時光,文友一行十三人相約采風,眾人從臨沂、費縣、縣城輻集竹泉村,一為賞竹,一為美食,一為踐行。出行之前,看天氣預報說有中雨轉大雨,心內有不能成行的擔憂,還特地準備了雨具。來到竹泉村的時候,天青色而無雨,氣溫清涼可人,正是郊游的好時節。
竹泉村的竹子久負盛名,據高氏族人傳說,乾隆年間的鄭板橋曾兩次來到竹泉村賞竹,歡喜之下題寫“竹泉村”三字,如今雕刻在景區入口不遠處石牌坊的橫匾上。竹泉村的綠筠之美,不是只言片語可描繪的,在此不再一一贅述。此行令人心心念念回味悠長的,還有竹泉村的竹筒宴。
煙火人間真滋味,在一個俗人的俗常里,不甘心平庸的期盼里,總會有美好事物的慰藉。竹筒宴位于麗水街的主街道一側,門前就是悠長的青石板路,依傍著水草飄搖、淙淙流淌的泉水,一路穿竹向南延伸。
竹筒宴的大廳十分簡單,半人高的石墻圍定留一入口,圍墻之上擺放幾盆應季的花卉,開的正濃,幾根木柱支撐的斜坡屋面為黃草鋪就,廳內擺設幾張木質桌椅,開放式的格局留得住夏風和竹香。大廳北側緊鄰堂屋,為防雨雪儼然一體,堂屋是當地居民的老屋改造而成。室內擺設一圓形餐桌,木馬凳環繞其側,可供十三四人就餐。室內潔白的墻壁上有兩幅墻繪,一為手拿魚簍、魚竿身披蓑衣的釣魚翁,一為翠竹幾叢。窗欞隔檔鏤空雕刻,墻外即是翠竹掩映,形成一幅動態的畫面,竹之清香氤氳入室。飯店主人淳樸好客,言語簡單、不急不躁,待客如待家人一般無二。文友們魚貫而入堂屋,依次坐定,飲茶閑談間,竹筒宴席開始了。竹筒宴的餐具大多以竹子制作而成,一段碗口粗細的青竹一刨為二均半,竹節處的隔膜阻斷,湯水不撒不溢。
在沂南接待客人的規矩是有雞有魚才能成席,沒有這兩個菜,其他的菜品再多,也成不了大席,待人就缺乏了禮數。菜品數目為雙數,如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、十二等,依據就餐人數定奪,寓意好事成雙的吉祥,湯菜另計。
干煸竹筒雞
第一道菜為干煸竹筒雞。以本地土雞為主材,佐以干紅辣椒,煸炒而成,裝入半截竹筒呈上,肉質細潤,外焦里嫩,香氣逼人,色澤誘人。
竹筒蛋炒飯
第二道菜為竹筒蛋炒飯。以米飯為主料,佐以炒雞蛋、黃瓜、熟玉米粒,家常做法,于竹泉村里賞玩半日的人來說,這道菜飯結合的方式,能及時消解困餓的煩惱。
竹筒蒸蛋
第三道菜是竹筒蒸蛋。微黃的蒸蛋,褐色的醬油,幾滴芝麻油,幾片翠綠芫荽葉點綴其上,蛋質口感細滑,令人滋潤無比。
竹筒蛋餃
第四道菜為竹筒蛋餃。以雞蛋液煎作餃子皮,以鮮肉、蔥、姜為餡料,金黃的餃子依竹筒排列,點綴芫荽葉數枚,竹筒內有蒸煮時存留的鮮美湯汁,有匠心之妙。
竹筒蒸肉
第五道菜為竹筒蒸肉。以當地黑豬五花肉肉為食材,半肥半瘦,切片入竹筒,久蒸而成,肉體半透明,晶瑩如玉,入口即化,瘦肉少許不柴而香嫩。
竹筒排骨糯米飯
第六道菜為竹筒排骨糯米飯。肉質鮮嫩,糯米飯飽沾肉香,糯糯的口感不遜江南。
蒜泥鯉魚
鮮筍炒肉
青椒炒豆腐
竹筒肉丸湯
之后,因菜品菜型需要,以瓷器餐具盛放。依次為蒜泥鯉魚、清炒卷頭菜、鮮筍炒青椒、炒本地雞蛋、小肉炒芹菜、青椒炒豆腐條。最后是竹筒肉丸湯,以竹具開始,以竹具收尾,以示傳菜結束,其用心可見一斑。席間你來我往地祝福敬酒,隨意攀談,各抒胸臆,不覺已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,趁著微醺的酒意,我們順著竹蔭、泉水的引導,緩緩向外走去……
終得竹泉村一敘,賞竹泉竹、品竹泉酒、食竹筒宴、飲竹泉水,乘興而來盡興而歸,依依不舍地揮別眾人。在歸去的路上,我與同車的種子、蘇子聊起來:塵世的友情就像詩與酒不分,竹與泉不分,皆是人間好時節。